一顿饭,到底能藏多少心眼?尤其是在国宴这种场合,每个菜名、每样食材,可能都是一封写给全世界的信。可这事到了韩国人手里,好像总能搞成一场灾难,你说他们是故意的还是真不懂事?
这事儿得从一只虾说起。2017年,特朗普还在当美国总统,屁颠屁颠地跑到韩国访问。当时的韩国总统文在寅呢,给他准备了一场国宴。菜单一出来,全世界的眼睛都瞪圆了,上面有道菜叫“独岛虾”。
这虾可不是菜市场随便买的。独岛,是韩国和日本争了几十年都没争明白的地儿,日本人管它叫“竹岛”。在这地方捞上来的虾,端给美国总统吃,这是什么意思?这不明摆着是当着大哥的面,扇日本的脸吗?更狠的还在后头,宴会上还请了一位特殊的客人,叫李容洙,是“慰安妇”事件的幸存者。
这下好了,一顿饭吃得跟外交战场似的。特朗普坐在那儿,估计嘴里的虾都嚼不出味儿了。他可是美日韩三国的“大哥”,这边韩国给他上眼药,那边日本气得直跳脚,直接就抗议了。一场本来是拉近关系的国宴,硬生生被文在寅搞成了一场“鸿门宴”,把所有人都架在火上烤。
韩国人这种在饭桌上搞小动作的习惯,好像是刻在骨子里的。对外是这样,对内也消停不了。到了2022年,新总统尹锡悦上台,为了跟媒体记者搞好关系,请大伙儿吃了顿饭。为了显示亲民,他没用总统府的厨子,而是特地派人从两百多公里外的江陵市,买了一家网红店的面包。
这事儿本来挺好,结果马上就有人扒出来,这家面包店的老板,跟总统夫人金建希那边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。这下韩国老百姓炸了锅,说好的亲民呢?搞了半天是借着公家的钱,给自己熟人拉生意。一块小小的面包,最后搞成了“面包门”事件,把新总统的脸都给丢尽了。
要说最尴尬的,还得是招待“美国大哥”的时候。他们好像总在“展示国粹”和“怕怠慢贵客”之间反复横跳,结果每次都摔得不轻。还是2022年,这回是拜登来了。尹锡悦估计是吸取了教训,这次的国宴菜单搞得特别“国际化”。
主菜是啥呢?用韩国酱料腌过的“美国牛排”。主食呢,是韩国拌饭。汤是豆腐丸子汤,甜点更绝,是年糕配梅子茶。这份菜单一公布,全世界的网友都笑疯了。日本人嘴最毒,直接说这看着跟“后厨员工的工作餐”一样,太寒碜了。
你说他想讨好吧,又非得塞点韩国元素进去;你说他想展示文化吧,又拿个美国牛排当主菜。这种不伦不类的搭配,背后其实是一种极度的不自信。生怕怠慢了贵客,又怕丢了民族自尊,最后搞出来的东西,谁看着都别扭。
关于招待美国人的国宴,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。说是有一次,美国一个大官去韩国,韩国人热情啊,摆了一桌子泡菜宴——白菜的、萝卜的、黄瓜的,各种泡菜应有尽有。结果那美国官员一看这阵势,脸都绿了,回去就跟手下说,韩国兄弟太苦了,咱们得加大对他们的援助。
这故事真假不知道,但它确实说出了一个问题:当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,在别人眼里就只剩下泡菜的时候,你再怎么努力,可能都只是徒劳。
说到泡菜,这玩意儿在韩国人心里的地位,那真是神圣不可侵犯。2020年,中国牵头搞了一个“泡菜”的国际标准。其实文件里写得很清楚,这个标准不适用于韩国的“Kimchi”。但消息传到韩国,那边直接就炸了,上上下下都觉得这是中国在搞“文化侵略”,要抢他们的“泡菜宗主国”地位。
为了一个腌白菜的名字,能搞出这么大动静,可见这玩意儿对他们有多重要。但好笑的是,就在他们为了“Kimchi”的名分跟全世界较劲的时候,现实却很打脸。有调查说,韩国国内餐厅里卖的泡菜,一大半都是从中国进口的。
特别是山东一个叫“仁兆镇”的地方,简直就是韩国人的“泡菜后厨”。那里的工厂,不仅产量大,还能根据韩国不同地方的口味,给你“私人订制”,做出来的味道,连韩国人自己都吃不出来是国产还是进口的。这就很魔幻了,一边骂着别人的东西不正宗,一边自己吃得比谁都香。
其实,不管是国宴上的各种“翻车”,还是对泡菜的这种执念,说到底,都是一种深层次的“饮食焦虑”。这种焦虑,在冬奥会上表现得最明显。当时有日本媒体爆料,说韩国运动员在奥运村食堂里,跟饿了好几天似的,把水果、面包、饺子什么的,一盘一盘地往自己桌上端,吃完了还偷偷打包带走。
这事儿听着挺丢人,但你要是了解韩国的物价,可能就有点理解了。在韩国,水果和肉贵得离谱,一个西瓜能卖到一百多块人民币,牛肉更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。很多韩国老人,一辈子可能都没怎么吃过牛肉,平时就靠猪杂碎解解馋。
所以,当这些运动员看到食堂里那么多免费又好吃的东西时,那种反应,其实是整个社会资源匮乏在他们身上的一个缩影。也难怪之前有个韩国网红会觉得“中国人不吃西瓜皮”是件很奇怪的事,因为在他们看来,食物的任何一点都不能浪费。
这种深入骨髓的焦虑,让一盘普普通通的泡菜,承载了太多它不该承载的东西。它不仅仅是一道菜,它还是民族的脸面,是外交的武器,是历史的伤疤。
当一样食物需要背负这么多东西的时候,它本身的味道,可能早就没人关心了。
盛鹏配资-股市配资开户加杠网-配资炒股流程-最新股票配资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